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不断发展,AI应用正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,中国企业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。在近期的一系列市场动态中,AI应用市场的爆发被普遍预期,而中国企业被认为在这一领域拥有更多机会。
年初,DeepSeek大模型以惊人的性价比震撼市场,引发了各行各业部署AI应用的热潮。随后,AI创业公司蝴蝶效应发布了基于Anthropic的Claude大模型和阿里的千问大模型的Manus产品,号称是世界首款通用AI Agent(智能体)。这一产品再次引发市场震动,展示了AI在满足用户多重需求方面的潜力。
阿里也不甘落后,宣布将旗下AI产品夸克升级为全集团的AI旗舰应用,通过极简的“AI超级框”一站式满足用户多种需求。这一举措进一步巩固了通用Agent作为AI时代超级App的地位。夸克的升级不仅展示了阿里在AI领域的深厚积累,也预示着AI应用市场的激烈竞争即将拉开序幕。
OpenAI创始人萨姆·奥尔特曼宣布,未来几个月内将发布GPT-5,这是一个集语义、语音、可视化图像创作、搜索、深度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模态系统。奥尔特曼表示,GPT-5将实现“魔法般的统一智能”,让用户不再需要在多个模型之间做选择。
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在近期的一次对话中指出,AI应用市场将在2025年爆发,其中软件领域大厂机会更大,硬件领域创业者机会更大。他认为,当AI进入拼应用的阶段,中国企业比美国企业更有机会。傅盛强调,虽然技术变了,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在AI时代仍然有效,甚至被进一步放大。
傅盛指出,大模型的竞争将持续存在,就像***一样,大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拥有。然而,在Transformer架构下,大模型的能力不太可能继续激增。因此,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地聚焦于基于大模型的通用智能体应用。
对于AI To C市场,傅盛表示,虽然国内创业者面临大厂的强大竞争压力,但仍有机会通过创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。他特别提到了Perplexity这家创业公司,由于其早期进入市场并积累了大量用户,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。
在AI To C赛道上,傅盛看好搜索、生产力工具以及软硬一体的智能硬件等方向。他认为,搜索市场可能会迎来重大变革,大一统的搜索市场将被多个体验差距不大的小应用瓜分。同时,生产力工具如代码编写、报告生成等也将迎来AI的深刻变革。
对于硬件领域,傅盛认为创业公司更有机会。因为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,即使被大厂盯上,也有足够的时间窗口来建立市场优势。相比之下,软件产品更容易被快速复制。
在机器人领域,傅盛坚持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落地难度很大,应用前景遥远。他更看好特定用途的服务机器人,并指出大模型为机器人带来了交互和任务规划的红利。
傅盛还分享了他在硅谷的见闻,指出硅谷的创业公司早已不再局限于模型竞争,而是纷纷转向智能体的研发。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创意,认为这些创新值得学习。
总的来说,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市场的逐渐成熟,中国企业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。未来,AI应用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,但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其在市场、技术和用户规模上的优势,占据领先地位。